列维作为英超任期最长的俱乐部主席,或许主要因其长久执掌而被铭记——正是这种持久力,使得他的离任成为真正的震撼。然而他执掌热刺的漫长岁月,恰恰是俱乐部过去二十年意外征程的生动缩影。
早在热刺奖杯陈列室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之前,列维便于2001年2月收购英国商业巨头艾伦·舒格持有的27%俱乐部股份后,接任执行主席一职。在列维掌舵之初,谈论奖杯充其量只是种奢望——尽管热刺曾作为“五大豪门”之一推动足球联赛分裂并创建英超联赛,但这家北伦敦俱乐部并未因此获得相应声望。自1992-93赛季英超创立以来,热刺最高仅获第七名,甚至在次赛季以第十五名的成绩濒临降级区,与争冠集团相去甚远。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但短短数年间,热刺的上升势头已昭然若揭。2005-06赛季,托特纳姆凭借罗比·基恩职业生涯最佳的16粒进球,最终位列联赛第五——尽管在与西汉姆联争夺第四名的关键战役前,全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导致局势急转直下。然而,列维最辉煌的成就当属次年球队成功跻身欧洲联盟杯(现欧联杯)——热刺在过去20个赛季中有18次征战欧洲赛场,这般连贯的欧战征程在俱乐部历史上实属罕见。
这标志着托特纳姆热刺在列维执掌下的稳定性,俱乐部日益精于引进迪米塔尔·贝尔巴托夫和加雷斯·贝尔等天才球员。尽管他们各自为追求更多夺冠机会而离队,但新东家都支付了可观的转会费作为交换。此后列维治下的热刺陷入尴尬境地,始终游走在强队边缘——既常以黑马姿态冲击奖杯,又不断被提醒着自己在足球食物链中的二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列维最标志性的策略缺乏成效——对多数俱乐部而言,体育竞技本质上并非夺冠竞赛,毕竟跻身精英行列远非易事。用足球术语来说,多数俱乐部本质是“卖人俱乐部”,而列维治下的热刺堪称此类俱乐部的典范。即便卢卡·莫德里奇和凯尔·沃克相继离队,热刺的引援仍足够稳健,确保球队稳居欧洲赛事席位几乎成为必然。他们或许在青训产品哈里·凯恩身上运气不错,但孙兴慜、托比·阿尔德韦雷尔德和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等球员同样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尤其作为毛里西奥·波切蒂诺2018-19赛季征战欧冠决赛的核心成员。
然而列维最显赫的遗产,实则是这座可容纳62,000人的托特纳姆热刺球场。这座场馆完美诠释了热刺的崛起之路——如今俱乐部已足够成功,足以拥有这座尖端球场,其副业功能还能通过承办NFL赛事和音乐会持续创收。当新球场于2019年落成时,一条罕见的崛起轨迹就此完成——热刺从联赛中游的平庸状态脱颖而出,跻身足坛最具辨识度的俱乐部之列,而这一切成就既未依赖国家资金注入,也未倚仗财力雄厚的商业巨头。在足球界资金泛滥的时代,列维在缺乏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壮举,期间热刺的主要竞争对手甚至一度被推向空前高度。
实际上,列维打造的俱乐部已发展到一人难以驾驭的规模。
若说热刺在挺进欧冠决赛前就因财务报表过于亮眼而引发争议,那么决赛落幕后舆论的喧嚣更是达到了沸点。相较于波切蒂诺执教时期的阵容——在他掌舵的五个完整赛季中,球队三次跻身英超前三——如今的热刺阵容几乎相形见绌。与普遍认知相反,这并非因列维不愿投入转会资金——过去五年热刺在转会盘口从未盈利,净支出赤字高达7.6亿美元,位列英超第四。俱乐部史上转会费最高的八名球员均在欧冠决赛征程后加盟,包括新晋榜首的哈维·西蒙斯。
然而俱乐部在引援方面的投入成效却另当别论。如今俱乐部早已无法靠单人运作,更遑论那些最富有的成功豪门。球场建设需求或许让列维远离转会盘口——2018年夏天热刺甚至未签下一名球员——但他在俱乐部任职后期并非唯一掌舵者。话虽如此,现代管理架构的建立耗时过久。体育总监职位几经更迭,其影响力亦时强时弱,直至2021年法比奥·帕拉蒂奇入主,以及2023年约翰·朗格接任(因帕拉蒂奇在尤文图斯期间卷入财务丑闻遭禁足30个月),局面才出现转机。这意味着热刺仍在追赶利物浦、曼城等早已建立完善体育部门的俱乐部,除非改善球员招募策略,否则难以缩小差距。
列维在俱乐部任职后期做出的争议性决定不止这一项,但令人遗憾的是,类似情况绝非个例。尽管英格兰女足连续两届夺得欧洲杯冠军,极大提升了这项运动的知名度,热刺仍是多家拒绝继续投资女足的英超俱乐部之一。巴塞罗那女足从2015年职业化到2021年问鼎欧冠女足冠军的轨迹,本应向欧洲豪门发出明确信号:跻身女子足球顶级行列绝非遥不可及。不过热刺女足或许迎来曙光——新任首席执行官维奈·文卡特沙姆任职阿森纳期间曾大力支持女足发展,其心血终在2025年女足欧冠夺冠时结出硕果。
对列维的任何公正批评都源于一个事实:执掌托特纳姆热刺的重任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在他执掌俱乐部的最后几年里,多项重要工作被搁置。这意味着热刺控股股东传闻中对他的撤换或许是咎由自取——尽管此举颇为大胆——因为列维在俱乐部里俨然成了永久性存在。此刻他或许无暇顾及,但他的失败恰恰证明了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列维或许是体育界唯一能不依赖老板开出空白支票就单枪匹马改造俱乐部的经营者——在体育商业化的新时代,这堪称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